广州Long8国际平台登录入口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欢迎您!

龙8中国唯一官方网站硅PNP型大功率达林顿晶体管

作者:小编    发布时间:2024-08-21 06:09:45    浏览量:

  该晶体管采用两级晶体管T1和T2串联而成,芯片内还集成有电阻R1和R2及续流二极管D,以改善晶体管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R1和R2能改善达林顿晶体管的热稳定性、降低漏电流。续流二极管D的作用是晶体管驱动感性负载时,用于泄放电感中储存的能量,避免高压损坏晶体管或其他元件。

  [1] 张屏英,周佑谟.晶体管原理[M]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5.

  [2] [美] 图雷蒲 O D.半导体器件工艺手册[M].王正华,叶小琳,夏如兴,译.北京:电子工业出版社,1987.

  [3] [美] 施敏.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[M].苏州:苏州大学出版社,2003.

  【摘 要】达林顿晶体管增益大、可靠性高,尤其在大功率应用中更加简便.介绍了20 A硅PNP达林顿晶体管的设计思路、芯片的内部结构、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,同时列出了制造的产品的电性能测试结果.

  研制中我们选用的电阻率为18~20 Ω·cm。当集电结反压为200 V时,按单边突变结理论,集电结耗尽层宽度:

  其中NC为外延层杂质浓度,VD为PN结势垒电压,VCB为集电结反向电压,q为电子电量。这样,耗尽宽度约13 μm,再考虑到集电结结深约为12 μm的情况,外延层厚度应大于25 μm。

  按照以上版图生产的达林顿晶体管芯片,封装于F-2型铜管壳中,其典型热阻值为0.4~0.5 ℃/W,能够满足晶体管耗散功率的要求。

  图2是晶体管芯片的剖面示意图。T1为达林顿晶体管前级,T2为达林顿晶体管后级。电阻R1是连接T1和T2管基区的条形磷扩散区,其阻值由扩散条的长宽比和扩散后的方块电阻共同决定,基区扩散时一并形成。电阻R2由T2管发射区下方的基区分布电阻形成,续流二极管D实际上是T2管的集电结,通过T2管发射区之间的窗口与T2管发射极金属相连,T1管发射极通过金属条与T2管基极连接。

  离子和固定电荷会对器件反向特性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。我们在氧化过程中均采用掺氯氧化工艺,芯片表面采用SiO2/Si3N4复合膜钝化和保护,不仅避免了反向击穿电压蠕变等现象发生,还能提高产品合格率。

  首先,版图设计时要保证T2管能够通过20 A电流,这主要与T2管的发射极周长有关。

  芯片版图设计时,选用以下方案:版图采用梳状结构,结终端采用平面结构,芯片表面采用SiO2/Si3N4复合层进行钝化保护。

  产品试制和测试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,产品主要参数测试结果见表1。

  其次,版图设计时要考虑芯片尺寸和封装形式,满足晶体管的耗散功率要求,这就需要考虑晶体管的热阻RT:

  其中Tj为最高结温,TC为壳温,Ptot为耗散功率。Tj为175 ℃,壳温25 ℃时耗散功率为200 W,因此,达林顿晶体管的热阻应低于0.75 ℃/W。

  大功率达林顿晶体管是两只或多只晶体管串联而形成的复合晶体管,复合晶体管中的多个晶体管集成在同一芯片中,通过扩散、光刻、金属化等工艺手段的运用,实现各个晶体管之间的相互连接。达林顿晶体管增益大,可靠性高,使用方便,尤其在大功率应用中更加简便。

  外延层生长→基区掩膜氧化→基区光刻及扩散→发射区光刻及扩散→基区接触孔光刻及扩散→生长Si3N4膜→引线孔光刻→正面蒸铝及铝反刻→合金→背面减薄及喷砂→—背面金属化→中测→划片→封装。

  由于该晶体管功耗大、电流大,但其耐压不算高,为保证获得较小的饱和压降,减小工作时的发热,决定选用外延硅片制作。外延层保证晶体管的耐压等参数的要求,而其衬底层由于电阻很小,能最大限度地减小饱和压降。

  外延层的电阻率和厚度必须满足晶体管的耐压要求,由于该达林顿晶体管中电阻R1,R2的影响,在较小反向电流下,VCBO和VCEO基本上是相等的。根据单边突变结雪崩电压的经验公式,外延层杂质浓度:

  本文主要介绍了相对较少见的PNP型达林顿晶体管的设计思路、芯片的结构、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。

  该晶体管除要求集电极最大电流达到20 A外,还要求耗散功率达到200 W,耐压达到200 V,工作电流10 A时,饱和压降小于2 V,F-2型封装。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耗散功率、电流、饱和压降和耐压之间的相互影响,既要保证耐压达到要求,又要尽可能减小饱和压降,使晶体管工作时少发热。


本文由:龙8国际头号玩家公司提供

推荐新闻

网站地图

关注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