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揭阳市科技发展“十五”计划》已经市政府二届2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,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贯彻执行。
21世纪将是科技腾飞、经济腾飞的世纪,21世纪的前5年,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。根据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、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,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“十五”计划的总体目标,科学地编制揭阳市科技发展“十五”计划并组织实施,对于加速我市科技发展步伐,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,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建市以来,揭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,基础设施日臻完善,投资环境不断优化,人民生活日益改善,社会文明明显进步,经济实力明显提高。国民生产总值从原来位居全省第14位上升到第11位。
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,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,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:
1、市委、市政府重视科技工作,确立了“科技兴市”的发展战略,先后颁发了《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》、《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》等一系列推动全市科技进步的文件,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科技工作,科技发展环境得到改善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5年—1992年的27.4%增至1993年—1997年的40.09%。
2、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我市重要经济增长点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3家,主要生产电子信息、新材料、光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品。其中广东威达医疗器械集团公司、广东榕泰集团公司、揭阳市天阳橡胶机械有限公司和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被列入国家“火炬计划”重点高新技术企业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共13.57亿元,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年产值近20亿元。
3、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,成为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到2000年底,全市经省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48家,资产总额38.4亿元,技工贸总收入14.9亿元,工业总产值14.1亿元。
4、科技投入特别是企业科技投入逐步增加。科技三项费用逐年有所上升,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,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研究与开发总投入的60%以上。
5、实施了一批科技计划项目,科技成果不断涌现。“九五”期间,我市共实施省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65项,其中星火计划项目58项(国家级8项),火炬计划项目34项(国家级7项),重点科研攻关项目18项,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12项(国家级2项),重点新产品计划43项(国家级6项)。市级科技三项费用项目113项。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13项,市级181项。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,市奖147项。累计申请专利1900项(其中本市代理1188项),授权率和实施率均在90%以上。
6、科技队伍不断壮大。全市通过职改部门评定或者考试认定的有职称人员84035人,其中高级职称1504人,中级职称18641人,初级职称63890人。每万人口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8人。
7、科技信息渠道不断扩大。《揭阳科技信息》已出版81期。省金科信息网络中心揭阳分中心即揭阳市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已于1998年9月投入运行,并接通了国际互联网络。
8、科普工作扎实开展,在宣传科学思想、反对愚昧迷信和伪科学、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和加强科普基地(阵地)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。市科技馆已竣工,即将投入使用。
经过多年的努力,我市的科技综合实力有所提高,但与我省发达地区相比,差距仍然很大,存在的主要问题有:全社会包括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;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,财政科技投入仍然明显不足,金融对科技的扶持力度不强;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建立,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;技术市场发育不全,科技推广应用环节薄弱;每万人口科技人员比例偏低,缺乏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;产业结构不尽合理,产品的技术含量仍较低;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所占比重还较小,全市整体科技竞争力不高等。
我国将要进入WTO、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、国内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,科技工作、科技发展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,我们要团结奋斗,急起直追,力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。
以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的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“全国技术创新大会”和《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,发展高科技,实现产业化的决定》、《广东省委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》以及党的十五大、省第八次党代会、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。坚持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,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”的基本方针。全面落实“科教兴市”战略,紧紧围绕我市“十五”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,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,加强技术创新,发展高新技术产业,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推动我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,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、技术创新的大环境,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。
根据中央对广东“增创新优势,更上一层楼”和“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”的要求,根据市二次党代会、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立的“工业立市”、“科教兴市”、“外向带动”、“可持续发展”四大战略,围绕把揭阳建设成为交通便捷、轻工发达、商贸繁荣、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新兴城市的总体目标,经过“十五”期间的努力,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机制,使高新技术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,综合科技竞争力明显提高。
(一)工业科技发展目标:以企业为主体,建立技术创新体系。加强技术创新,提高主要行业技术水平。广泛采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计、新装备,努力提高生产技术的机械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水平,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,从整体上提高工业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实力。到2005年,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%左右。
(二)农业科技发展目标: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,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、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,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。坚持科技兴农,大力发展高产、优质、高效农业。以良种良法的引进、吸收、推广、创新和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率、商品率为主攻方向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%以上,畜禽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5%以上,农副产品转化率达到45%,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%以上。
(三)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:大力开发技术密集、附加值高、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。重点发展光机电一体化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工程及医药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,使其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。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,促进一、二、三产业的技术升级,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。到2005年,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,新增火炬计划项目25项,新增高新技术产品50个,力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%以上。
(四)第三产业科技发展目标:把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金融、证券、商贸、旅游、交通、信息、教育、卫生等领域,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、自动化和智能化,达到省内同等城市先进水平。
(五)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目标:建立以企业为主体,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,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;以科技咨询、科技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;面向全社会科技进步的科技管理体系,走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,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。
(六)科技队伍发展目标:营造有利于引进科技人才,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环境。引进和培养一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队伍。到2005年,争取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年递增8%,达到每万人口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220人以上。在结构上进一步改善,具有中、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工农业科技人才、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有明显增加。
(七)科普工作发展目标:加大科普宣传力度,提高全民文化科技素质。加强科普设施建设,县(市、区)建立科普宣传栏、科普示范基地1—2个;1—2个县(市、区)建设科技馆,60%以上的村设置科普室。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,年龄50岁以下的农村党员干部普遍掌握一、二项先进实用技术,其中10%以上成为农民技术员。
(八)科技投入发展目标:建立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共同投入的科技投资体系,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。落实粤发(1998)16号文关于“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必须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”、“科技三项费用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要达到1—2%”的规定,不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。企业要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,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额的2%以上,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%以上。科普经费达到年人均0.2—0.3元。
(九)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:加强科技攻关、努力提高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的技术水平。加快重点污染源的治理,开发和推广环保新技术,发展环保产业,提高环保检测和污染治理水平。缓解人口、资源、环保等问题带来的制约与压力,促进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。
为实现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,必须集中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重点扶持一批技术起点高、市场前景好、生产规模大、经济效益显著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,形成我市科技发展的重点产业。基于我市的实际情况和当今科技、经济发展大势,结合贯彻广东省发展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实施方案,我市应把电子信息、生物技术、新材料、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来抓,力求有所突破。
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起步,现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有一次性可刻录光盘(CD—R)、多媒体语音学习系统、电化教学设备、碳膜电阻器、可控硅晶闸管、光纤电缆等,规划期间的主要发展方向:
1、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软件系统、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工业控制系统为重点的计算机开发应用产业。重点开发应用企业管理、办公自动化、电子商务、财税、金融、保险、教育等应用软件。建立社会管理信息系统、城市综合管理网络信息系统、实时监控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(GIS)、多媒体报警信息系统、决策管理信息系统、视讯会议系统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、城乡防灾减灾服务系统等。在工业企业中广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(CAD)、计算机辅助制造(CAM)技术,在有条件的工业企业中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(CIMS)技术。
2、发展现代通讯技术产业。重点开发光纤通讯、移动通信、数字微波通讯、无线寻呼通讯以及光纤电缆、可视电话、视听设备等产品。
3、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业。重点开发微电子产品、汽车电子产品、家用视听产品、显示器件、智能电子仪表、电子元器件和材料。
我市现有的主要生物产品有:生物农药(井冈霉素、青虫菌、增产菌、农抗120等)、生物医药(氨基酸、肌醇、L—苹果酸等)、生物兽药(预防猪瘟疫苗)、食品发酵(啤酒、酱油、味精等)、食用菌类(蘑菇、香菇、猴头、灵芝等)、生物工程(香蕉、花卉试管苗等)。规划期间的主要发展方向:
1、农业生物技术:开发以水稻、花生、水果、花卉、蔬菜和食用菌为重点的细胞工程育种技术,建立工厂化育苗栽培设施,形成工厂化育苗的生物组织培养产业。加强水果优质高产抗病虫害良种繁殖。引进试验荔枝、龙眼保鲜与贮运技术。开发高效低毒生物农药。
2、海洋水产养殖技术:培养生长速度快、抗病性强、品质优良的海产品种,促进品种更新换代,调整养殖品种结构。重视海水养殖扇贝、鲍鱼、对虾的多培体育种育苗技术。加速水产鱼类疾病的快速检测、诊断和防治技术研究。发展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产业。加强海水养殖、海水淡化、远洋捕捞的技术开发。
3、食品加工技术:用生物技术方法改进食品发酵产品和加工工艺,逐步淘汰落后的传统工艺。开发酶工程产品、功能产品、保健产品、食用发酵工程产品。
4、医药生物技术:开发生化药物、化学原料药。重视现代中药的研制开发。开发从海洋生物中筛选提取的可抗癌、抗病毒、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的药物。
我市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快,现有主要新材料产品有氨基复合仿瓷材料、BOPP塑料薄膜,塑料异型材、镀膜墙幕玻璃、防尘防弹汽车安全玻璃、防水隔热粉、弹性乳液等。规划期间的主要发展方向:
1、开发新型复合材料和功能材料。重点开发新型仿瓷材料、可降解高分子薄膜、汽车安全玻璃、特殊合金、稀土材料、功能涂料、功能陶瓷、农用新材料等。
2、开发结构材料。重点开发高性能工程塑料、高强轻质工程材料、新型防水建筑材料、新型高档装饰材料。
我市机电制造业有一定基础,已开发生产医疗器械(智能呼吸机、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、低场磁成像装置、神经电位诊断系统等),专用空调设备(程控机房专用空调机系列、风冷整体式屋顶空调机系列、模块式机房专用空调机系列、谷物冷却空调机等),食品机械(滚切式饼干机、饼干自动夹心机等),石板材加工机械(全自动桥切机、全自动异型线条切割机等)等产品。规划期间主要发展方向是:
1、应用微机控制技术、信息处理技术、新传感技术、激光技术以及各种新工艺,促进医疗器械、空调设备、食品机械、石材机械、机加工设备等产品的升级换代。
拟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星火技术密集区、现代农业示范区、科技兴海示范区等四大重点科技区域,突出重点区域在发展工业、农业、海洋业中所起的引导和组织示范作用。
支持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在区内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,增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的功能,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良好环境,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。
揭东县炮台镇有多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项目和星火计划,揭阳市天阳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,揭阳市鹏运实业公司承担省星火计划,是揭东县龙头企业之一,炮台镇是全省农业技术示范镇,炮台家具也小有名气。镇财政收入和科技投入也较高。拟努力将揭东县炮台镇建成以汽车轮胎模具、石材机械、纺织服装、高档家具为主业的星火技术密集区。
以揭阳市农科所为依托,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。农业示范区要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,重点引进、示范和推广优质、高产、多抗的粮食作物、经济作物新品种,推广规范化高产栽培新技术。利用组织培育、工厂化育苗技术,实现种苗产业化。应用现代基因工程、人工授精技术改良畜禽品种,加强疫病防治。应用生物工程技术,发展食用菌产业。总结和推广“三高”、“四化”农业发展经验,开展技术培训,普及农业科学知识,提高广大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。
以普宁市果树研究所为依托,建立现代果蔬示范区。对我市现有的特色水果、优质蔬菜、林木茶叶进行选育、试验、示范、推广。引进优稀水果、蔬菜、茶叶品种,进行试验、示范、推广,丰富本地的品种资源。
将惠来县海域及海岸建成科技兴海示范区,要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,以海洋开发企业为主体,以高等院校、科研机构为依托,改造海洋传统产业,发展新兴海洋产业。利用浅海滩涂以及海岸沙滩荒地,大力发展虾、蟹、鲍鱼等优良品种的养殖业。积极发展高技术密集型养殖,如网箱养殖、沉箱养鲍。应用海水人工养殖,如西施舌人工养殖、大黄鱼人工培苗养殖。开发新品种和养殖新技术,如近缘亲对虾(沙虾)养殖、野生鲈鳗人工驯化养殖。强化种苗生产,应用高新技术和设备,建设水产种苗生产基地。搞好水产品的综合利用,办好工厂化养殖场。对水产品进行精深加工,提高水产品附加值。
现有科研机构要逐步转变为企业经营。90%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要成立技术开发机构,有条件的要组建工程中心。加强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关系,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体系。培育信息、技术、人才市场,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,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。形成以市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为龙头,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基础,以农科技术人员为骨干的试验、示范、培训、推广、咨询的推广服务体系。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,由过去主要管理科技系统的工作转变为管理全社会的科技进步。
以市场为导向,以企业为主体,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。要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,加以消化、吸收、创新。开发一批技术水平高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、技术附加值高、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。有重点发展电子信息、新材料、光机电一体化、生物工程及医药等产业。应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、服装、食品、机械、农业等传统产业,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,力争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。把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第三产业,提高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。
落实民营科技企业政策。鼓励国内外单位、个人以科技成果、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价参股,兴办民营科技企业。大力加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工作,提升技术水平。
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生产基地,向农科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方向发展,以形成区域性的农业支柱性产业。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,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,力争在农业基因工程、动植物品种选育、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、现代种养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。要实行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相结合,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。农业科研机构要改造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,转变职能和服务方式,实行技术、试验、示范、培训、经营相结合,建立科研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。
组织实施“星火”计划、“火炬”计划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,重点扶持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项目,在科技力量的组织、财力、物力等方面给予协调支持,力争在实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全局性、方向性的重点项目上有所突破。
发挥揭阳的人缘地缘和侨乡优势,开展多渠道、多形式、多层次的科技交流和合作。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,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服务,拓展多层次、多样化的技术贸易。利用揭阳金科网和《揭阳科技信息》建立信息网络,加强科技情报服务工作。
树立科技以人为本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,营造有利于科技人员施展才干的环境。吸纳国内外科技精英来揭阳建功立业。引进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员队伍,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。
加强对知识产权,特别是专利的宣传工作,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。加强专利管理和服务,促进专利技术实施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开展专利侵权调解工作,打击假冒专利行为。
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。发挥市、县(市、区)科技领导小组作用,领导、组织、协调、研究和决定市、县(市、区)科技进步的重大问题及各项科技政策。配备好市、县两级科技副职和科技行政部门的领导,乡(镇)政府也要配备主管科技工作的副乡(镇)长和科技助理。要完善各级党政领导的任期目标责任制,把依靠科技进步,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,对市、县和乡(镇)三级党政领导推进科技进步实绩实行考核。提高全民科技意识,形成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,增强各级党政领导重视科技进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。依法行政,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》等一系列国家和省有关科技进步的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制定和完善本市的科技政策,重点是扶持产业政策、科技投入政策、引进科技人员政策、科技人员优惠政策、保护知识产权政策,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大环境。
(二)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,大力扶持民办科研机构的发展,鼓励科技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创办科技实体;大、中型企业要设立技术开发机构,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。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、联合科研机构,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化。尽快建立并放开搞活技术市场,鼓励发展技术中介机构。争取设立揭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。
要建立“政府投入为引导,企业投入为主体,银行贷款为支撑,社会融资为补充”的多元化投资体系。到2005年,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1.5%;市、县(区)要按省委、省政府的有关规定,每年科技三项费用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要尽快达到12%的要求。企业可在税前列支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23%。科普经费达到总人口年人均0.3元。制定出台知识产权作价参股办法。建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。
要认真落实各项知识分子政策,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主力军的作用。要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,特别是对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,实施“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工程”。建立健全市、县(区)科技进步奖励办法。充分依托汕头大学、揭阳学院和其它大专院校为我市培养各类急需的人才。加强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基地建设,形成多层次的培训网络。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,办好博士后揭阳工作站。积极争取接收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,对口安排其工作。
(五)加强科技管理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,形成一支开拓创新,奋发向上,作风踏实,廉政勤政的科技工作管理队伍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4 龙八娱乐官网公司 版权所有